醫療污水成分復雜,含病原體、化學藥劑、放射性物質等有害物質,若處理不當直接排放,會嚴重污染水體環境、危害公眾健康。隨著環保法規日益嚴格,“醫療污水處理怎么做才能達標排放”成為各級醫院、診所、疾控中心的重點關注問題。本文結合行業實踐,拆解醫療污水處理的核心方案與關鍵要點,助力醫療機構高效合規處理污水,少走政策與技術彎路。?
醫療污水處理的核心原則是“分類預處理+針對性主體處理+深度凈化”,需根據污水來源(門診污水、住院污水、手術室污水、實驗室污水等)與污染物類型,制定個性化處理方案,避免“一刀切”導致處理不達標或成本浪費。

?
第一步:分類預處理,阻斷污染物擴散?
預處理是醫療污水處理的基礎,核心作用是去除大顆粒雜質、降低污染物負荷,為后續處理減負。針對不同污染物需采取差異化措施:?
1、固體雜質處理:在污水排放口設置格柵(孔徑5-10mm)與沉淀池,攔截醫療垃圾與泥沙等大顆粒物質,格柵需每日清理,沉淀池定期排泥,防止堵塞管道;?
2、病原體預處理:門診、住院部污水需先經過消毒預處理,采用次氯酸鈉溶液或紫外線消毒,初步殺滅細菌、病毒等病原體,降低后續處理壓力;?
3、化學污染物預處理:實驗室、檢驗科污水含有重金屬、有機溶劑等,需單獨收集后進行酸堿中和(pH調節至6-9)、重金屬螯合處理,避免與其他污水混合后加重處理難度;?
4、放射性污水預處理:放射科污水需單獨存儲衰變,達標后再接入污水處理系統,防止放射性物質污染。?
第二步:主體處理,降解核心污染物?
主體處理是達標關鍵,需根據污水水質選擇適配工藝,主流方案分為生物處理與化學處理兩類:?
1、生物處理工藝(適用于有機污染物含量高的污水):采用“厭氧+好氧”組合工藝,如A/O工藝、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。通過厭氧微生物分解大分子有機物,再經好氧微生物進一步降解,MBR膜技術可截留微生物與懸浮物,出水濁度低、水質穩定,適合大中型醫院,處理后COD可降至60mg/L以下,BOD≤20mg/L;?
2、化學處理工藝(適用于小型醫療機構或特殊污水):采用“混凝沉淀+消毒”組合工藝,通過投加聚合氯化鋁、聚丙烯酰胺等混凝劑,使污水中膠體、懸浮物形成絮體沉淀,再經二氧化氯、臭氧等強氧化劑消毒,殺滅剩余病原體。該工藝設備投資小、操作簡單,適合日處理量50m³以下的診所、社區醫院,處理后糞大腸菌群數可≤500個/L,滿足排放標準。?
第三步:深度處理與達標檢測,確保排放合規?
深度處理主要針對高標準排放需求,通過過濾、高級氧化等工藝進一步凈化水質:采用石英砂過濾器去除殘留懸浮物,活性炭吸附去除異味與微量有機物,臭氧氧化分解難降解污染物,確保出水各項指標全面達標。?
同時,醫療機構需建立完善的檢測機制:配備COD、BOD、pH、余氯等快速檢測設備,每日監測污水進出水水質;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檢測,留存檢測報告備查;安裝在線監測系統,與環保部門聯網,實時上傳水質數據,避免因監測缺失導致合規風險。?
此外,醫療污水處理還需注意三大關鍵事項:一是設備選型要適配處理量,避免“大馬拉小車”或處理能力不足;二是消毒設備需定期維護,確保消毒效果,避免余氯超標或不足;三是建立應急預案,應對突發污水泄漏、設備故障等情況,防止污染擴散。?
遵循“分類預處理+針對性主體處理+深度凈化+合規監測”的核心方案,醫療機構即可高效解決醫療污水處理難題,實現穩定達標排放。如需根據自身規模或污水特性制定個性化方案,可對接專業環保技術服務商,獲取從工藝設計、設備安裝到運維培訓的全流程支持,真正做到少走彎路、合規無憂。